1999-2003 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学士
2003-2009 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
2007-2009 麻省理工学院 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 访问博士生
研究方向:痕量金属及其稳定同位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痕量金属作为环境因子与海洋浮游生物的相互作用。
海水中的痕量金属,例如Fe、Ni、Cu、Zn、Cd等参与了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与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紧密相关;Al、Ti、Pb等作为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的指示元素。痕量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可通过影响海洋的碳、氮循环,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痕量金属的稳定同位素(例如δ56Fe、δ60Ni、δ65Cu、δ66Zn、δ114Cd等)以及多金属揭示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为研究这些金属在海水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规律,大洋元素的源与汇,以及痕量金属源汇和输运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金属的船体和缆绳、海水中低浓度含量和盐分的高基体效应,为获取无污染的痕量金属海水样品以及准确和精密的实验室分析造成了困难。
为此,实验室的研究手段涉及:海水样品的无污染采集方法研发和应用,基于固相萃取与ICP-MS的含量、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方法的研发和应用,痕量金属对浮游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实验室受控试验,现场痕量金属和浮游植物群落相互作用分析,痕量金属及其稳定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规律研究等。
我的野外和海上科学考察经历730余天,包括中国边缘海、北太平洋、西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南大洋等;参加2012、2015、2018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中国第31、35、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包括中国边缘海、北极、南大洋、西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区的海上调查,参加中国第37、38、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
欢迎可以沉下心完成实验室内超痕量分析,又有勇气挑战和欣赏地球浪漫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加入实验室。
2009-2015 华东师范大学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2015-2016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研究院 讲师
2015-2017 南加州大学 地学系 访问学者
2017-2022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研究院 副研究员
2023-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学院 研究员
主持:
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专项(2022YFE0136500)西南极海域痕量金属铁的源汇格局及示踪,2023-2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42076227) 西北冰洋上层水体溶解铁的分布及其来源的铁同位素示踪,2021-2024。
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基金面上项目 海洋真光层深度可调且适用于痕量金属研究的走航拖曳式海水采集系统,2020-2022。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MGK202005)长江口-东海陆架铁和铁同位素的元素循环及源汇格局,2020-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41676175) 北极斯瓦尔巴地区冰川融水中的铁及其同位素向邻近高纬度海水输送的研究,2017-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006043)长江口表层水溶解铁分布及地球化学特点初探,2011-2013。
骨干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41921006)深海及深部生物圈,2020-2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41890801)海洋荒漠区常量和微量营养物质的来源、通量及其时空分布格局,2019-2023。交大部分负责人,负责海洋荒漠区铁同位素的样品分析和科学阐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研究项目(41861134040)多重压力下中国南海与挪威海北部陆坡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比较研究,2019-2022。
973项目(2014CB441500)南海陆坡中尺度生态系统过程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4-2018。
973项目(2011CB409800)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