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
Outstanding Graduates
文浩
海洋学院
2025届博士生
海洋技术专业
导师:姚宝恒副教授
荣誉奖项: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24)、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2023)、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山东省优秀毕业生(2020)、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2021)等多项荣誉,发表SCI论文14篇(第一/通讯作者9篇),并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初心如磐:三代传承下的红色使命
文浩的成长,始终浸润着三代人血脉里的家国烙印。祖父是曾踏过解放西北烽火、跨过鸭绿江的老红军,退伍后扎进大庆油田建设,用军人的脊梁扛起“铁人精神”的旗帜;外祖父作为新中国首批油田技术专家,在冰天雪地里绘出新中国油井的蓝图。自儿时起,文浩就沉浸在祖辈们“为国奉献”的传奇故事里,那些热血篇章在他心中种下了投身国防事业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流转,生根发芽,成长为他矢志不渝的坚定志向。
挫折淬炼:逐梦途中的不屈坚守
2014年高考,文浩距离梦想仅有一步之遥。彼时,他已顺利通过大连舰艇学院的体检选拔和高考录取分数,满心期待着开启军旅生涯,却因特殊原因无奈放弃。这一意外的转折,并未浇灭他心中的火焰,那颗投身国防的初心依旧炽热。本科期间,他时刻为报考军校研究生做着准备,图书馆里堆满了专业书籍,学习室中常常有他刻苦钻研的身影。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他。2017年,军改的大幕拉开,军校停招地方研究生,他再次与国防事业擦肩而过。2018年,硕士在读的文浩并未气馁,主动联系国防生办公室,却得知因军改,国防生取消,地方研究生在校期间无法改转。接连的挫折没有让文浩退缩,反而使他更加笃定,他坚信,只要深耕专业领域,定能在未来为国家的国防和海洋事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文浩经常自勉:“要像礁石上的藤壶,认准目标便死死扎根。”
学术深耕:海洋领域的厚积薄发
“政策会变,但大海永远需要守护者”。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文浩以铁人“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为指引,一步一个脚印,踏实且坚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如同不知疲倦的耕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与学习中。作为技术负责人,他负责推进3项科研项目,从项目的规划到具体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智慧。在核心参与的2项工程装备设计制作里,他为装备的成功研制立下汗马功劳。 文浩还累计担任3次课程助教,在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自身知识体系。同时,他积极投身到国家、部委重大研发计划中,多次参与课题研究、装备制作和项目申报工作,累计为十余家涉海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服务。文浩多次参与国内外涉海学术会议,带着精心准备的墙报和论文,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在导师姚宝恒的带领下,他走访调研国内多家涉海央企、事业单位和小巨人企业,向多家涉海科研机构汇报个人及团队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凭借不懈的努力,他共计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9篇,这些论文均刊载于海洋工程、海洋技术领域的TOP期刊,成为他学术道路上熠熠生辉的勋章。
主动逐梦:终圆国防科研的理想之梦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这一艰苦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文浩的血液。他深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被动等待机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为了离梦想更近一步,他多次主动联系国防科研单位,甚至不惜手写挂号信,用最质朴的方式向军队专家表达自己投身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决心。在导师姚宝恒的帮助与带领下,文浩走访了海军研究院、海军工程、国防重点实验室等众多重点单位,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自我展示,也是一次对梦想的追逐。2024年,命运的天平终于倾向了这位执着的追梦者。文浩主动与崂山国家实验室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实验室的战略定位和实际科研工作后,他被实验室肩负的使命深深吸引。尽管当时他手握许多待遇优厚的岗位offer,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与崂山实验室签订就业协议。对文浩而言,为国家海洋科技事业、海上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是他自小怀揣的梦想,历经多年的拼搏与坚持,此刻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未来,他将继续在这片广阔的“蓝色海洋”中逐梦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从祖父枪杆上的红缨到外祖父图纸上的坐标,从高考志愿表上未竟的梦想到崂山国家实验室的徽章,文浩用十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当有人问起“值不值”,他总看向办公桌下的南海地图——也许未来,那里将有他研制的装备于深海中无声守望。
文字 | 文浩
排版 | 张松、方瑜璐
责编 | 赖庭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