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
跨越4000多公里
山与海的相遇
海洋学院师生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
于行走间彰显强国担当
7月28日至8月6日,在新疆伊犁伊宁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海洋学院组织师生暑期实践团,在新疆伊犁这片多民族共融、文化绚烂的热土,以青春的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真挚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让知识的光芒与青春的热血在伊犁河谷交相辉映。实践团由学院周朦院长、朱一无老师、李熠老师带队,学院12名学生骨干参与。
8月4日,实践团与伊宁县相关领导及负责人在伊宁县科创中心举行座谈会,并举行了“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会上,周朦院长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与伊宁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推动双方在技术援疆、校地协同、实践育人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深化合作。伊宁县委常委、副县长,江苏南通援疆工作组副组长杨永辉指出,伊宁县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亟需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与人才支撑,希望双方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代表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实践期间,实践团先后走访伊宁县科创中心、轻纺产业园、种业科技大厦、西汇渔业产业园及天山花海,深入调研当地产业和科技发展现状。在科创中心,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在轻纺产业园,实践团见证了新疆棉花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升级,感受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突破;在种业科技大厦,实践成员学习了现代育种技术如何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就业增收;在西汇渔业产业园的实地考察,让大家直观了解科技赋能对产业提质增效的作用;天山花海则生动地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以薰衣草为核心,串联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和文化体验,打造"农业+旅游+文创"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土地焕发多重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
实践团师生不忘学科底色,在实践期间以多种形式,面向多类型受众开展了精彩的海洋与极地科普。8月4日,受伊宁县委组织部的邀请,周朦院长为“振兴路上·伊路有你”伊犁州党员教育网络直播系列活动带来“走进海洋”专题报告,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报告现场包含县委组织部中青班学员、县人才引进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人员100余人。
周朦院长在报告中简要介绍学校和学院学科发展历史,结合实践期间的走访调研,分析伊犁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和美好畅想。作为刚结束的南极秋冬季科考航次的首席科学家顾问,周朦院长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报告了罗斯海联合航次的组织缘由、开展意义和实施经历,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这片远离大海的土地带来了新奇的体验。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多位学员就极地物资保障、科考战略意义等方面疑惑展开交流。
7月30日,实践团成员、学院23级博士生马明玮为当地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极地科普讲座——《比宇宙更远的地方——解密南极科考》。作为刚完成极地科考任务的亲历者,他以生动的影像资料和独特的亲身经历,带领大家“云游”南极大陆,揭秘科考队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趣事。当屏幕上出现憨态可掬的企鹅、壮观的冰川和绚丽的极光时,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在问答环节踊跃举手,一颗颗探索海洋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
左右滑动查看
7月30日至8月6日,实践团学生成员在伊宁县东二社区充分调研当地学生需求,精心设计了“主题探索+学业辅导”的双线特色支教课程体系,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参加。实践成员规划了硅藻、潮汐、极地、海洋生物、考古宝藏等主题的海洋科普课程,通过有趣的课堂互动和生动的讲解为孩子们讲述大海的神秘和绚烂,获得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此外,实践团还设计了拼贴画、排球、印章、舞蹈、音乐、说文解字、校史讲解等创意课程,以美润心、以文化人,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全新的学习体验。
以史为鉴,伊犁的绚烂历史与文化令人沉醉。7月29日,实践团走进伊犁州博物馆和林则徐纪念馆,学习过往历史、感受民族团结。博物馆里青铜器上的纹饰、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印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场景复原······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一个真理:伊犁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壮美史诗。在林则徐纪念馆,时间的距离被英雄的气节拉近。1842年,被贬伊犁的林公在这里兴修水利、推广农耕,展现着“宠辱皆忘,惟念黎民”的胸襟,他以行动促进民族融合,彰显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我们共筑团结家园。
走进乡镇社区,从基层干部的奋斗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谛。在温亚尔镇布力开村,聆听老支书、老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感人事迹,他带领村民团结奋斗,与“三股势力”坚决作斗争,让村庄焕发新生。在愉群翁回族乡——伊宁县最大的多民族聚居乡,实践团了解到当地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走进吉里于孜镇东二社区,与基层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了解基层工作现状与实际困难。同时,针对社区干部信息化办公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实践团成员发挥计算机特长,为社区检修办公电脑、优化网络配置、清理磁盘空间,并一对一辅导,耐心指导工作人员使用常用办公软件。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在吉里于孜镇东二社区分组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入户走访,深入12户居民家中开展调研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这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宽阔的硬化道路连通家家户户,崭新的文体设施丰富着村民生活,对口援疆政策让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升。此外,走访中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让我们印象深刻——从经营餐饮店的维吾尔族老板到在家务农的回族大叔,都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民族团结带来的幸福图景:在退休老党员家中,我们聆听了跨越40年的“新疆情”;在多民族家庭里,我们见证了不同民族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在尝试演奏少数民族的乐器时,我们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左右滑动查看
跨越4000公里,带着海风的记忆与边疆的温度,海洋学院师生在新疆伊犁的实践活动,从科创中心的产学研对话到天山脚下的海洋科普课堂,从社区服务的暖心互动到民族村落的入户调研,不仅在离海最远的地方播撒下蓝色的种子,更是一座搭建起山海协作的桥梁,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将来,我们一定会秉持着这份初心和热情,去奔赴更多的山海之约。
供稿 | 屈玥玲、李熠
编辑 | 谢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