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泳池的玻璃穹顶
折射在水面上形成流动的光斑
面镜里倒映出同伴调试装备的身影
调节器呼出的气泡在水中划出轻盈的弧线
这一刻,时间仿佛在水下凝固
而探索的渴望却在悄然生长
这个夏天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潜水》课程再度启航
40名学子带着对海洋的好奇,潜入深蓝
开启了一场融合科学与勇气的独特旅程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科学潜水》课程,以更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一份对海洋的好奇。课程不仅作为专业选修课面向海洋学院2023级本科生开设,还首次以暑期学校的形式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共吸引40名学生参与。其中,暑期学校的20名学员来自16个学院、17个专业,从人工智能到行政管理,不同学科的视角在这里碰撞出对海洋探索的共同热情。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完成一定难度海洋科学研究任务的能力为目标,由海洋学院李顺、陈桑、曾聪和叶子靖等老师统筹课程组织与运行。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以 “安潜” 为核心准则,让学生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基础上,将潜水技能转化为探索海洋的科研手段;同时,通过讲述我国海洋科研工作者的探索故事,激发学生对海洋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真正实现科学与勇气的协同成长。
7月12日- 13日,为期两天的理论课程为同学们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海洋学院周朦院长在开课仪式的致辞中指出,《科学潜水》课程的核心是融合科学研究与潜水技能,让同学们以潜水为工具,更直接地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为同学们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课程体验,打造国内高校中最好的科学潜水课程。
随后,香港城市大学、海洋环境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陈荔副主任分享了自己海洋研究的缘起,用自身经历诠释了潜水如何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三只眼”,介绍了潜水探索西加鱼毒高发珊瑚礁生态系统时遇到的挑战与发现,鼓励同学们亲身到现场获取科研数据,亲近海洋、亲近自然;容智杰教练的《水下科研与技术》课程系统讲解了水下科研常用技术与工具,为同学们打开潜水服务科研的新视角;上海交通大学陈桑副教授带来的南海珊瑚图鉴,让同学们在下水前就认识了鹿角珊瑚、脑珊瑚的形态特征,为后续水下观测埋下预习伏笔;香港城市大学秦娴博士以《近岸测绘和水下样品采集 —— 从 “鬼吹灯” 到现代科学潜水》为题,介绍了科学潜水的装备的发展历程;PSAI 中国区的总监李旭东教练以风趣的案例拆解潜水安全与技巧,从“如何应对面镜进水”到“气瓶余量不足时的应急手势”,把枯燥的潜水理论课程讲成了水下生存的保命指南。
不同于休闲潜水,《科学潜水》的理论课自带科研属性,课程内容聚焦于如何让潜水服务于科学研究——这里会细致讲解“水下样方测量的基本步骤”“海洋生物记录的表格填写”等实用知识,让潜水成为助力科研的工具。两天的理论课程,为同学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深海的知识桥梁。
7月14日清晨,智慧能源创新学院的泳池边早已摆满了气瓶与 BCD 浮力控制器。从这天起至7月18日,40 名同学分为两个班级,在1:4的教练学生配比与专职安全员的守护下,开启平静水域的训练。
初次穿戴装备时,半人高的气瓶压得人直打晃,面镜排水练习时呛到的池水带着消毒水的涩味,中性浮力控制时总像秤砣一样沉向池底……但当第三天,有人能在水下较好地控制中性浮力,在水中平稳移动,教练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李旭东教练在训练间隙反复强调:“潜水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是水下安全与顺利完成操作的关键。泳池边的角落里,8位来自海洋学院的志愿者构成了隐形的保障网:他们负责气瓶补气、装备准备和维护等工作,为训练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过平静水域的训练,20名海洋学院学生与15名暑期学校学生顺利通过考核,而最终通过 200 米游泳测试、获得三亚开放水域资格的11名学子,更是眼中闪烁着对深海的期待。
7月21日-23日,在三亚的三天训练里,11名学子完成了从“水下新手”到“科研潜客”的蜕变。
海洋馆初体验:4-6米水域成了潜水技能的迁移场。同学们将泳池里掌握的中性浮力、共气上升等技巧搬到真实水环境,在教练指导下调整呼吸节奏,让身体像鱼群般平稳悬停,为水下的科学调查操作打好基础。
海洋馆科研演练:8-10米的深度里,训练升级为科学调查实战。学生们手持测量尺、样方框、防水记录本,在模拟科研场景中练习鱼类种类记录、珊瑚覆盖率测量。当一群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从身边游过,甚至好奇地围绕在样方框周围,水下的同学们难掩激动——这是课本里从未有过的被自然拥抱的瞬间,也让大家更懂亲临现场的意义。
蜈支洲岛的硬核挑战:开放水域的探索充满考验。当天能见度低、浪涛汹涌,同学们在金牌教练团队的带领下展现出超强韧性:有人趴在礁石旁,用防水相机记录海胆的棘刺形态;有人顶着水流拉样线,仔细标注海葵与海百合的分布位置;陈桑老师则蹲在珊瑚丛边,一一辨认并记录下多种珊瑚的特征,连罕见的蓝海星都被纳入观察日志。尽管浪头不时拍打面镜,大家仍互相打着手势鼓劲,用颤抖却坚定的手在记录本上写下数据。
带着海盐的气息回到校园,潜水日志里的气泡早已消散,但对海洋的敬畏与探索欲却在心底扎根。从理论课的公式到泳池里的气泡,从海洋馆的鱼群到蜈支洲岛的风浪,2025 年的《科学潜水》课程不仅教会大家“如何潜水”,更种下了一颗种子:在 71% 的蓝色星球上,永远有值得用勇气与科学去解锁的奥秘。
交大海洋人,下一站深海,再出发!
供稿 | 叶子靖
编辑 | 谢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