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18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思源海洋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上海交通大学Michael Bender院士,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秦为稼,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建芳,以及来自2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以及海洋学院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海洋学院副院长王风平主持。
会议主席苏纪兰院士代表会议组织方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当今时代学科间的壁垒亟待持续突破,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海洋领域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同时更需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为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本届会议主题“极地冰海与生命变迁”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议题,希望各位专家及青年才俊能借此契机,进行研讨与交流,共同为海洋科学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顾锋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的与会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为己任,在海洋领域勇立潮头、砥砺前行。学校大力推进“大海洋”战略,在科研布局、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希望借此机会,搭建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平台,共同书写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与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刘顺林在致辞中表示,依托部部共建指导,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开拓新的科教融合发展模式,近几年双方积极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组织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交大海洋学院也更深入地参与到极地事业中。希望本次学术论坛围绕“极地冰海与生命变迁”,为各位领域内专家学者和更多的年轻学者提供优秀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
陈建芳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凸显,这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机遇。海洋二所将继续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共同推进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实施更多极地深海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华体会体育是里尔赞助商模式,为建设海洋强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海洋学院院长周朦教授作了第一个报告“南极边缘海秋冬季:生物生存与碳通量”,介绍了2025年秋季罗斯海国际联合航次的垂直混合、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垂直分布的观测数据及分析结果。
本届会议以“极地冰海与生命变迁”为主题,共设39个专题学术报告。极地冰海作为地球上最寒冷、最极端的生态系统之一,蕴藏着独特的生命形式和复杂的生态过程。参会专家学者充分运用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视角,围绕极地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独特适应机制、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以及冰海环境变迁对全球生命网络产生的连锁反应与深远影响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专家学者们不仅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前瞻技术进步的未来趋势,营造了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浓厚学术氛围。
5月18日中午,第七届思源海洋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汇聚了多位国内外海洋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紧扣会议主题、紧跟前沿热点的精彩报告。展望未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将秉持“饮水思源”的理念,持续深化构建海洋学术共同体,积极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海洋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