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31 日,中国极地考察 40 周年国际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落下帷幕。本次国际研讨会围绕“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主题,展示我国极地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积极谋划发起和引领一批极地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在10月31日召开的专题分组会议上,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何剑锋研究员、罗玮研究员、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共同召集的 “南极罗斯海秋冬季暗生态过程与碳埋藏” 专题研讨会顺利进行,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南极局、韩国极地研究所、意大利墨西拿大学、澳大利亚南极局、挪威北极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hth登录平台等9个国家14家单位的科学家们带来了19场精彩报告。
南极秋冬季因受海冰广泛覆盖及科考船破冰能力的限制,观测数据极为稀缺,导致对该时段的自然过程研究和认知不足。在漫长的秋冬季节,南极边缘海存在一个活跃的暗生态系统,包括磷虾、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生物。南极秋冬季暗生态系统中驱动海洋生物圈的有机质和能量从何而来?结冰、深对流和混合等过程如何影响海洋生物输运及垂直碳通量?冬季是什么过程决定了浮游生物种群结构,进而影响次年春季的生产力?在本专题中,科学家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就南大洋的碳封存机制、罗斯海海-冰-气耦合物理过程及其对碳通量的影响、食物网之间的能量路径以及海洋生物的越冬策略等进行了交流,旨在为正在谋划的罗斯海国际联合航次相关事宜提供指导。
本次专题研讨会为南极罗斯海秋冬季暗生态系统的研究梳理了具体方向,明确了行动计划,各国科学家将围绕相关科学问题开展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对南大洋生态过程的认知。
供稿 | 叶子靖
编辑 | 谢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