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12日,2024年度“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海上教学航次顺利开展。本航次特别邀请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纪委书记王金辉担任本航次领队兼临时党总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周朦担任首席科学家,本次科教融合教学航次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46名师生、复旦大学10名师生、浙江大学15名师生、武汉大学8名师生、太原理工大学10名师生以及上海海事大学12名师生共计101名师生共同参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工作组随船督导工作。通过历时5天的理论授课与动手实践结合、教书育人与科研育人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汇合,培养年轻学子投身海洋与极地事业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落实培养科学与技术交叉复合的青年海洋领军人才。
[ 启航教育 ]
9月8日,在全体人员登船结束并进行船舶安全实操培训后,“雪龙”号于北京时间14:00正式启航,前往东海计划作业区。下午,全体同学对雪龙号科考船进行了整体参观,初步了解了船体结构和布局,并接受了第一堂现场安全教育课程。
9月8日晚开展了“启航第一课”,由领队兼总支书记王金辉、首席科学家周朦对本航次做总体要求讲解,船上开展实验室安全须知培训;最后,由上海海事大学李秀芳老师开展了海洋强国思想政治课程。为同学们接下来几天的船上作业与生活奠定了基础。
[ 探索实践 ]
9月9日~12日,在华体会人工客服教学团队、技术支撑团队的全力投入与保障下,交大师生牵头组织浙江大学,共分为6组合作开展了走航观测,共完成了7个大面站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首席科学家周朦与学生一起,参与了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技术和生态等多个海洋学科方向的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包含温盐深(CTD)剖面观测、ADCP全航程连续走航、无人机海表参数测量、多管沉积物取样器、箱式沉积物取样器、垂直生物网、拖曳式物理-生化-生物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湍流仪等不同海上调查设施的操作流程、样品实验室处理与数据分析等。
同学们通过现场仪器原理学习和动手操作训练,获取了在理论课堂中无法体验到的知识。亲手完成CTD采水器的准备与下放,完整经历从取水到测量各种参数的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形态各异的浮游动植物,从底栖拖网中挖出各种虾、海星、章鱼,动手安装多管采泥器并制作岩石薄片,操纵无人机...... 在老师和船员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深入探索了碧波荡漾下的海洋世界,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海洋学科及各学科方向科学问题的理解,更让他们领略到了海洋科学的广博与深邃。
[ 使命担当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体船员与队员迎着清晨的曙光,面向国旗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有力的宣誓在“雪龙”号的直升机甲板上响起,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20位师生党员在航次总领队兼临时党总支书记王金辉同志的带领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4位新发展的预备党员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田冰雪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在“雪龙”号这艘承载着中国海洋与极地强国使命的巨轮上,通过铮铮誓言,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克服晕船和种种身体的不适,完成各个站位的高强度作业,这不仅是对同学们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意志力和自我极限的挑战。同学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本次实践课程结合主题教育,开展了生动丰富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余充分了解极地科考,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家国情怀。
五天四夜,同学们吃、住、学习都在船上,实操海洋调查仪器设备、接受帮厨和打扫卫生的劳动教育,小组协作作业,大家不仅学习了海洋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海洋学科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深入体验了海上科考生活,感受到了海洋工作者的辛苦,并认识到成为一名海洋科研人员需要具备探索海洋的热情、逐梦科研的勇气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南极泰山站落成致贺信、视察“雪龙”号科考船并作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重要指示10周年,也是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和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雪龙”号作为破冰船执行极地科考任务投入科考30周年,在这样一艘国之重器上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国家海洋与极地后备人才,彰显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与决心。在国之重器上探索碧波万顷的奥秘,这份特殊的经历必定会在年轻学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海洋与极地的热爱将更加浓厚,对海洋与极地事业的追寻也将更加坚定。
供稿 | 邱瑾
编辑 | 谢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