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是教育部和自然资源部全国首批认定的科教融合共建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于2018年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签署共建协议,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并于2021年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学院聚焦世界高端海洋科学技术华体会体育是里尔赞助商,探索、认识、预测海洋与气候现象及过程,发展海洋观测、取样和勘探技术,寻找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服务世界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海洋安全和防灾减灾等需求。

  • 10+
    一流实验基地
  • 95%
    海外经历教师
  • 75%
    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
  • 100%
    博士
  • 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3
    中国科学院院士
  •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
    美国科学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2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00%拥有博士学位,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教师达95%,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已经建成一支高层次人才汇聚、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师资队伍。


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前沿领域,探索与解决海洋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和安全等重大问题,服务于人类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学院围绕我国近海、中高纬度海区、深海生命过程与环境模拟、古气候、海洋深潜器及无人观测技术开展科学研究。2021年获批上海极地环境与生命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极地前沿科学研究基地;2022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碳通量研究中心,与极地中心联合申报的自然资源部极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2023年获批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大亚湾海洋风险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与长兴海洋实验室、海洋二所共同申报的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依托共建优势,学院建立了极地与气候变化实验室等10余个一流实验基地,同时共享海洋二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极地中心基地平台。近年来,学院立足于高质量基础研究,承担了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次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刊发表最新科研成果。


学院致力于培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胸怀世界、勇立潮头的海洋科学领军人才。现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海洋科学本科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日制在校生450余人。学院定位国际化、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强基础、促交叉、重实践”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突出科学与技术深度交叉、理工科与人文学科互补,创新科教融合型华体会体育是里尔赞助商模式,构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沿革
  • 2013年
    7月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
  • 2018年
    3月   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获批
    8月   上海交通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签署共建协议
    10月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正式成立
  • 2019年
    5月   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获批
    9月   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
  • 2021年
    4月   被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
    6月   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协议,依托海洋学院合作共建极地生态保护研究所(筹)
    11月  上海市极地生命过程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极地前沿科学研究基地获批
  • 2022年
    6月   “海洋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与极地中心联合申请的自然资源部极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
  • 2023年
    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
    自然资源部“大亚湾海洋风险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
  • 2024年

    与长兴海洋实验室、海洋二所共同申报的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

回到顶部
Baidu
map